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清风课堂 > 廉政时评

长空万里卫山河——读文安著《高天长河入梦来》有感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2-09-30 10:34:45

1951年4月25日,25岁的王海作为空3师第9团第1大队大队长,奉命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序列。在抗美援朝空战中,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,他带领的“王海大队”,与号称“世界王牌”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,击落击伤敌机29架。1984年,已是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随国防部长张爱萍访美。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·加布里埃尔在会见中提到,他驾驶的飞机当年在朝鲜战场空战中被击落,他在跳伞前也不忘看一眼自己的对手是谁——2249号米格机。这架飞机的主人就是来访的王海。

这是一次绝妙的会见。文安所著《高天长河入梦来》一书,详细讲述了这个“特殊会见”的故事。这本书讲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,这些故事勾勒出新中国航空工业动人心魄的发展历程,航空工业白手起家砥砺奋斗的鸿鹄之志、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浩然之气、金戈铁马直破云天的胜利精神扑面而来。故事背后的艰难和拼搏,在岁月的积累中沉淀为强大的精神力量,书写了一代代航空人不懈奋斗的壮丽华章,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的奋斗路径,让人们在读懂中国航空工业的同时,亦能读懂新中国发展奋斗的密码。

新中国的航空工业,创建于烽火连天之时。1949年11月,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刘亚楼,准备带领14兵团南下,被毛泽东留下来,令他组建空军。11月11日——后来的“光棍节”,成为中国空军成立纪念日。人民空军的诞生,以及随之而来的抗美援朝战争,紧迫地推动航空工业建设。

就在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第二个月——1951年11月的一天,会聚到徐州第三兵工厂的几百名兵工战士,突然接到上级派遣到株洲建设新厂的命令,3天后出发,职工和家属先行,设备随后。他们登上列车,星夜驰往陌生的南方。列车停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,面前满目苍凉,荒草丛生。晚上,他们住在透风的工房,地上只铺些稻草,一个挨一个睡在地上,吃饭没有食堂,如厕没有茅房,喝的是小溪里的水,晴天还好,一下雨就只能喝黄泥汤。夏天蚊子奇多,几乎人人被叮得全身起疙瘩,抓得皮肉溃烂。这几百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,开始艰难的创业历程。1954年,新中国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就在这里试制成功。这个工厂就是株洲331厂,后来有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的对外厂名。实际上,当时著名的几大军工厂,都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。

滚烫的热土,流金的岁月。书中提到很多细节,既让人感动,又让人心酸。空军开始由军委航空局、14兵团和东北老航校三部分组成。其中,东北老航校当年被老百姓称为“垃圾”部队。为在冰天雪地里不断的流动中修理飞机和发动机,他们跑遍东北几十个机场,到处找飞机和发动机的残骸和零部件;没有航空煤油,就用酒精代替;没有计时表,就把教室的闹钟绑在腿上;飞行员穿着用面袋子做的棉衣,啃窝头就着咸菜疙瘩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,东北航校培养出空军和航空工业技术骨干560人。

“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”。在航空工业建设的进行曲与凯歌声中,许许多多的有志而女,在“长亭外、古道边”,告别家乡与亲人,到“天之涯、地之角”。他们没有愁苦别离的“晚风拂柳笛声残”“今宵别梦寒”,他们士气恢弘,向往蓝天。

历史、现实、未来一脉相承,不可割断。1954年7月3日,新中国第一架飞机——初教5,成功飞上蓝天。当年10月,毛泽东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上高兴地说,“1954年,我们国家自己出产了一架飞机。自从盘古开天地,三皇五帝到如今,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虽然还只是一架教练机。”从一次次的探索,一个个型号的研制,到现在歼20、运20、歼10B、教8以及C919、ARJ21等飞机驰骋蓝天,中国航空工业聚滴成海、云月万里。徐舜寿、黄志千、吴大观、宋文骢、罗阳……在这些航空重器的身上,饱含着一代代航空人的心血,镌刻着一个个光辉的名字,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已经离开我们,但是他们的精神越发熠熠生辉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山再高,往上攀,总能登顶;路再长,走下去,定能到达!”一部中国航空工业史,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奋斗史。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,是一个具有恢弘史诗般的“中国故事”,它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一个个“中国奇迹”,铭刻了筑梦路上一个个“中国印记”。中国共产党在磨难中诞生,在困苦中成长,创造了一个个辉煌。新时代,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,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,中华儿女更应该发扬航空报国精神,坚定对党的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,以千磨万击还坚劲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和万丈豪情,百折不挠,实干苦干,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,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、奋勇向前。(天文)